伏英觀

吴铁夫、南怀瑾、傅佩荣,共解“庄子”

吴铁夫、南怀瑾、傅佩荣,共解“庄子”

铁夫禅师博客,请鉴赏:

http://blog.sina.com.cn/wutiefu0

一、吴铁夫——“老子”解“庄子”之“浑沌”

庄子《应帝王》中讲了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南海的帝王名叫倏,北海的帝王名叫忽,中央的帝王叫浑沌。倏和忽经常在浑沌那里见面,混沌对他们很友善。倏和忽商量报答浑沌的情意,说:“人有七窍,用来看、听、吃饭和呼吸,唯独混沌没有,我们试着替他凿出七窍吧!”于是每天凿一窍,七天后,七窍凿成了,混沌死了。”

这里的“南帝”指的是“生”,“北帝”指的是“灭”,泛指宇宙间的一切现象,在《道德经》中称为:“有无相生”。

万物的有与无、生与灭,在永恒的时间里都不过是短暂的瞬间,所以庄子称“南帝”为倏,“北帝”为忽,倏和忽这两个字都是用来表示事物运动非常快的形容词,“倏”的意思是极快,“忽”的意思是急速,合起来就是变化迅速的意思。

这里的“南帝与北帝”指的是现象,“混沌”指的是“道”。倏与忽是道的外在表现,即“有无相生”、“周行而不怠”;浑沌是道的本体,也就是“有物混成”、“独立而不改”。现象与本体是一体两面,所以“倏与忽经常在混沌那里相遇”。

这里的“开七窍而混沌死”比喻人被外境所惑,迷失自我,失去真道,在《道德经》中就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庄子通过这则寓言来告诉我们,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一切应从事物的本体出发,合于天道,顺乎规律,做一个觉悟的人,正如老子所说:“圣人为腹不为目,去彼取此。”

============================================

二、傅佩荣老师解庄子之“浑沌”

摘自傅佩荣:《庄子心得》

  庄子身处战国时代,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他在寻思人间苦难的因由时,自然会缅想远古太初的洪荒阶段,那时的人是什么情况呢?后来为什么陷入各种困境呢?他以“浑沌”的寓言来说明。

  原来浑沌没有耳目口鼻这七窍,因而与外物无法沟通,也不受外物变化的影响。如果以浑沌比喻人类的原始情况,似乎不切实际。试问:有谁不是生下来就有耳目口鼻,并且唯恐这些感官效用不彰的?然而,庄子似乎认定这种寓言并非空想,于是他接着提出一系列演化过程。

  《庄子•缮性》以三度“本性堕落”来说明人间现状的因由。他首先描写最初的状况:

  “古代的人处在浑沌蒙昧之中,世间的人全都淡漠无为。那个时候,阴阳和谐宁静,鬼神不来侵扰,四时合乎节序,万物不受伤害、众生没有夭折,人们虽有智力却无处可用。这叫做最高的合一状态。那个时候,无所作为而一切都是自己如此。”

  由此可见,古人并非没有耳目口鼻,而是在整体中“淡漠无为”,“虽有智力却无处可用”,大家单纯地过日子,不分彼此,有如合一状态。那么,接下去呢?

  “等到天赋本性开始堕落,就有燧人氏、伏羲氏出来治理天下,就只能顺应自然而无法维持合一状态了。”

  “天赋本性继续堕落,就有神农氏、黄帝出来治理天下,就只能安定天下而无法顺应自然了。”

   至此,人的世界从合一状态演变为顺应自然,再演变为安定天下。再往下走,自然是“不安定”了。跨出这一步,即是江河日下,无法回头。

  “天赋本性又再继续堕落,就有唐尧、虞舜出来治理天下,大兴教化之风,使人心由淳朴变为浇薄,以作为偏离大道,以行动损害天赋,然后舍弃本性而顺从人心。心与心交相往来,即使有所知也不足以安定天下;于是再添上文饰,加上博学。文饰泯灭了质朴,博学陷溺了心智;然后百性才感觉迷惑与混乱,无法再回归性命的真实状态而恢复本来的样子了。”

  我们原本以为尧舜是最理想的帝王,亦即所谓的“尧天舜日”,但是在庄子看来,那已经是人性第三度堕落的困境了。当然,站在儒家的立场,会认为尧舜是为了挽救困境而贡献心力,所以依然给他们极高的评价。至少我们总不能说是尧舜造成了这样的堕落吧!

  但是,庄子的历史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认为帝王与百姓“互为因果”,大家一起陷入困境而不自知,更谈不上如何化解了。在此,如果请教庄子的意见,他也开口说了,只是我们做得到吗?

  《庄子•刻意》上说:“悲哀与快乐,是违背了天赋;喜悦与愤怒,是偏离了大道;爱好与厌恶,是迷失了人心。所以,心中无忧无乐,是天赋的最高表现;专一而不变化,是清静的最高表现;无所抵触,是空虚的最高表现;不与外物交接,是淡泊的最高表现;无所违逆,是纯粹的最高表现。……所以说:纯粹而不混杂,专一而不变化,淡泊而无所作为,行动时顺应自然;这是保养精神的最佳途径。”

结论是:保养“精神”是回归“浑沌”的正确途径。至于庄子所谓的精神是怎么回事,则需要再作深入探讨。

  =============================================

三、南怀瑾老师解庄子之“浑沌”

摘自南怀瑾:《庄子讲记》

“帝”代表主宰,南北极各有一个主宰,一个叫“儵”,一个叫“忽”,这两个主宰分区而治。他们不用竞选的,天生来就是如此。我们一般讲话,你这个人太疏忽了,规规矩矩照古文写,应写作“儵忽”。疏忽这个术语是从这里来的。注意哟,庄子很少提到东西,只提南北。中央有个主宰叫“浑沌”,不是我们吃的馄饨,这个浑沌,就是阴阳合在一起。其实我们吃的馄饨,肉啊面粉啊等包在一起,原始的意思就是从浑沌这两个字的观念来的。

这两个家伙的名字叫儵、忽,一听就知冒昧得很。换句话说,儵的外号叫冒,忽的外号叫昧,合起来就叫冒昧。这两个冒失鬼,经常在中央老板那里会面,“浑沌待之甚善”,大概浑沌请他们吃了馄饨。他们觉得浑沌太好了,就想报答浑沌,想了半天,想到了世界上的人,这些人都聪明,为什么呢?因为脸上有七个洞。人脸上有了洞,眼可看,耳可听,鼻可呼吸,这些多重要啊。可惜这个浑沌老兄,脸像汤圆一样是圆的,他没有开窍,太混蛋了。所以,唯有一个办法报答浑沌的就是使他开窍。两位冒失鬼就到工具店买一个工具箱,每一天给浑沌开一个窍,七天开了七个窍,浑沌死掉了。馄饨死掉了就变成面包了,这下完了。庄子就是那么幽默的,所以读《庄子》有时我们会读得笑的。你要学风趣的文章,就要学《庄子》。

所以你们打坐的人,有时候碰到气脉浑然,入定了,第一步就要得浑沌的境界,这是道家的术语。真得到浑沌境界的时候,不是昏沉,那是真正的定,六根不动了,内外隔绝了,本身内部的气脉也不动了,气脉都通了嘛。你如果又想使什么河车转动,任督二脉打开,那中间的浑沌就死掉了。修道入定,必须进入浑沌的境界,才是修道的基础,然后才能阳神出窍。所以,一般人修气脉、转河车、修三脉七轮,为了什么?为了回到那个卖馄饨的家里去,那得道基础就有了。

铁夫禅师博客,请鉴赏:

http://blog.sina.com.cn/wutiefu0

發佈留言

近期留言
彙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