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英觀

公開文章

“5”分钟顿悟《道德经》系列问答之一

吴铁夫“5”分钟顿悟《道德经》系列问答之一

http://www.zero.org.cn/wutiefu/

1、问:什么是顿悟?

答:顿悟就是指人在极短的时间内,觉悟生命、宇宙真相,了脱生死根本。在老子叫做悟道,在禅宗叫做明心见性,通俗讲叫做认识自己本来面目、大彻大悟。

2、问:如何顿悟《道德经》?

答: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读懂《道德经》,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发心出了问题。发心就是我们的愿望和目的。

只有我们的人生追求与老子的人生追求相一致的时候,《道德经》才会向我们敞开,这个时候,我们与老子心心相印、合二为一,“我”就是老子,老子就是“我”。

顿悟就发生在我们与老子心灵相互交汇,相互交融的那一瞬间。

3、问:老子的人生追求是什么?

答:在《道德经》第二十章的最后一句,老子表达了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追求:“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我唯独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把对生命、宇宙本源的探究看作是我生命的全部。

所以,在读《道德经》之前,我们首先要问自己:我读经的目的是什么?我要在《道德经》中找到或得到什么?我的目的是想达到,还是一定要达到?这个目的是不是我生命的需要?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认真”就是一心一意,就是心无旁骛,就是全力以赴,就像饿了要吃饭一样,成为你生命的需要,那是一种自发的、本能的渴望。只有这样,你所得到的将不再是知识,而是真知识。

4、请问铁夫老师,您是如何顿悟《道德经》的?

答:宇宙就像一面镜子,你的心里有什么,镜子里面就跳出来什么,《道德经》也是如此。我是带着一颗求道的心去看《道德经》的,道也因此展现在我面前,毫无保留,清晰明了。

我没有试图去解经,因此也就没有受到八十一章顺序的限制,我只带着一个问题,寻找一个答案:什么是生命、宇宙的本源?

以道为中心,我把《道德经》简化为三章,称为《道德经》的核心内容。第二十章为第一章,是老子本人的自我介绍;第二十五章为第二章,是《道德经》核心内容的核心,是老子的核心思想,即什么是道;第三章为第一章,是道在人身上的具体运用,即如何行道。

可以说,《道德经》的全部章节,都是以道为核心展开的。

5、那您认为,什么是道呢?

答:《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这里老子说的很清楚,道是“物”,是真实存在的。这里的“物”,南怀瑾老师解释为“有一个东西”,我表示赞同。这个“物”就是道,它即包含了物质,也包含了精神,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物”的本质叫做“独立不改”,这个“物”的外在表现叫做“周行而不怠”。

“独立不改”与“周行而不怠”并非两个,乃是一物也,就像冰之与水,变的是现象,不变的是本质。

6、有学者解释说“道是无”,请问铁夫老师,您怎么认为?

答:请您仔细阅读第二十五章,这里老子没有说“道是无”或“道是空”,恰恰相反,老子明确告诉我们,道是物,是真实的有,是自有而且永有的存在。

“有无相生”与“有生于无”说的都不是道的本体,而是道在现象上的变化,叫做“周行而不怠”,按照佛家的话就是“诸行无常”,是有与无、生与灭的循环往复。

7、您认为六祖慧能“本来无一物”的思想正确吗?

答:我认为不正确。“本来无一物”是典型的空观思想,否认现象的同时也否认了本体的存在。以这种观点出发,不仅万物的存在是虚幻的,就是禅宗所倡导的什么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也变得毫无意义。现象是空,本体是空,学佛是空,修行是空,还谈什么普度众生?还谈什么究竟解脱?一个“空”字不知打杀了多少人!

后来敦煌版六祖坛经问世,人们才发现,“本来无一物”竟不是六祖慧能说的,而是出自宋朝慧昕和尚的改写。六祖慧能原本写了两首禅诗,不仅没有丝毫的“空观”思想,而且表达了佛性与明镜,也就是万物的本质与现象都是真实的,是一而不是二。

在《坛经》中,六祖认为的“道”与老子的观点完全吻合:“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这里的“性”,指的就是老子的“独立不改”,这里的“相”,指的就是老子的“周行而不怠”,“性相如如”指的就是“有物混成”,本质与现象为一。禅宗初祖达摩更是在他的《血脉论》中明确指出,“性就是道”。

8、我看很多书中,都解释说,“道是规律”,您说“道是物”,请问物与规律是什么关系?

答:“道是物”不是我说的,是老子说的,当然我也这样说。大部分学者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找出处,找根据,把简单搞成复杂的,把浅显的搞成深奥的,他们硬是闭着眼睛不理老子已经给出的定义,非要把老子的“道”解释为道路的“道”,并把老子认识的“物”说成规律。似乎老子就没有资格搞一个自己的独创。

我们来看一下规律的定义: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

请您注意,规律是一种联系,它不是“物”,而是一种建立在“物”的基础上的联系,规律是“物”的规律,没有“物”就不会有“物”的规律。“物”与规律的关系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是体与用的关系。

老子在《道德经》中已经写的很清楚,“独立不改”是道的本体,“周行而不怠”就是道的规律。

“周行而不怠”的表现就是“有无相生”,“有无相生”就是道的规律。

9、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可谓家喻户晓,“道”真的不可以用语言来表述吗?

答:自从有“权威”把此章定为第一章后,几乎所有学者都被“定”住了,“道不远人人自远,经不迷人人自迷”。

什么是道,老子在第二十五章已经表达的十分清楚,结果历代的解经家们还是千篇一律地解释说:“道,能用言语表述的,就不是永恒的道”。

对于“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二个“道”字,大多都解释为“言说”之意,南怀瑾老师有自己的看法,他在《老子他说》中写到:

“有人解释《老子》第一章首句的第二个“道”字,便是一般所谓“常言道”的意思,也就是说话的意思。其实,这是不大合理的。因为把说话或话说用“道”字来代表,那是唐宋之间的口头语。如果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时隔几千年,口语完全与后世不同。那个时候表示说话的用字,都用“曰”字。假定我们要问,《老子》本书第一章首句中两个“道”字,应当作哪种解释才恰当?我只能说:只有亲见老子,来问个清楚。”  

这里,南老师没有下结论,只是把老子的“道”又推给了老子,由此看出他老人家的诚实与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另外,“道”还是另外一个名字,老子把它称为“大”。我们可以把“道可道,非常道”,换成“大可大,非常大”,看看这个“大”还有“言说”的意思吗?

道原本至简至易,经学者们如此一解,于是乎,“道”成了玄学的代名词,障碍了不知多少真心求道的人。

10、那么,您如何解释“道可道,非常道”?

答:其实,《道德经》第一章,是应该放在第二十五章之后的,以老子在第二十五章对“道”的定义,来解释“道可道,非常道”,相信您会恍然大悟,一目了然的。

“道可道,非常道”中的第一个“道”字,指的是宇宙的本源,即老子没有命名前的“有物混成”,也就是“有一个东西”;第二个“道”字,指的是老子为这个“物”取的名字,“字之曰道”;第三个“道”字与第一个道字所指相同。

“道可道,非常道”的具体解释就是:宇宙本源之“物”,可以取名为“道”,但这个名字不是宇宙的本源,它只是这个本源之“物”的代号。

套用《金刚经》“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的句式来解释“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就是:“道非道,是名道。”

这里老子告诉我们的是名相与实物的关系。

老子担心我们不能领会,他接着解释:“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道”(宇宙本源之物)可以被命名,但名称不是“道”。

老子还是怕我们不能理解,他继续解释:“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思是:没有名字,“道”(指宇宙本源之物)是天地的开始;有了名字,“道”依然是万物的根本。这里的“无名”与“有名”是一,“天地”与“万物”是一,“始”与“母”,是一,“同出而异名”。

11、请问铁夫老师,人悟道以后,应当如何行道?

答:老子在第一章中这样告诉我们:“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里“常无欲”与“常有欲”的主语指的就是悟道的人。第一个“观”字指的是体验、觉察的意思,第二个“观”字指的是观看、欣赏的意思。这里的“其”指的就是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就是说,一个悟道的人会与道同体,经常的、不断的“观其妙”与“观其徼”,庄子称其为“逍遥游”。

12、请问,悟道一定要通过修行来获得吗?

答:道是本自具足、本来如是、自有永有、如如不动、独立不改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变,只能被认识,所以佛的本意是觉者,即悟道的人。

悟道与修行无关。自古以来,没有一个人是通过修行而悟道的,正如黄檗禅师所说:“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已来无次第佛”。 修行是一种境界,是变化的、是无常的、是有为法、是生灭法,是永无止境的,禅宗六祖慧能批评那些想通过修行悟道的人:“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来立功课?”。

不悟道,如何修道?修的是什么?不认识自己,如何修自己?修的是谁?所谓先修行而后悟道,实际上是一种误导,是建立在“我执”上的“法执”。

谁在修?我是谁?这才是作为修行者首要解决的问题。觉悟为本,修行为末,本末不分是谓颠倒;觉悟为体,修行为用,体用一如,是谓自然。觉悟是解决“我是谁”,修行是解决有所作为。“为学日益”是磨砖成镜,“为道日损”是悟后修行;磨砖成镜是梦幻泡影,悟后修行是“守一、抱一”穿衣吃饭。不悟道而去修行,一生被妄想所缚,结果是“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悟道之后修行,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鹰击长空、鱼翔潜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http://www.zero.org.cn/wutiefu/

道士的稱號(復印自嗣漢天師府網頁)

道士称谓时间:2009-05-25 15:44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567次道士之名源于战国、秦汉时的方士,即有方术之士。道教创立之后,道士则专指从道修行的道教神职教徒。隋唐前后道士,习惯上男称道士、黄冠;女称女冠、女真。较晚至今,则分别称男、女道士为乾道和坤道。南北朝时代奉道之士增多,对在家修持的人,称为 火居道

  

道士之名源于战国、秦汉时的方士,即有方术之士。道教创立之后,道士则专指从道修行的道教神职教徒。隋唐前后道士,习惯上男称道士、黄冠;女称女冠、女真。较晚至今,则分别称男、女道士为乾道和坤道。南北朝时代奉道之士增多,对在家修持的人,称为“火居道士”,以区别出家道士。

在历史上,随着各朝代文化的影响,道士修行程度和教理造诣,以及担任的教职,配以相关的称谓,择要简述如下:

  天师:指张陵或其嗣号之后裔。但后世也有个别道士称“天师”,如寇谦之(北魏),隋焦子顺,唐胡惠超等。

  法师:精通经戒、主持斋仪,度人入道,堪为众范的道士,叫法师。精通道法,能养生教化,为人师表者叫法师。

  炼师:起初多指修习上清法者,后泛称修炼丹法达到很高深境界的道士。

  祖师宗师:各道派的创始人曰祖师;各派传道的首领称之为宗师。

  真人: 通常尊称那些体道大法,道行高深,羽化登仙的道士。

  黄冠:早期道教徒崇尚黄色,故世人根据道士衣冠颜色,称道士为黄冠。

  羽客:亦称“羽士”、“羽人”。以鸟羽比喻仙人可飞升上天,引申为神仙方士,进而专指道士。后世道士多取以自号。

  先生:道士的尊称或谥号、赐号。

  居士:信奉道教的俗家信众。

  方丈:对道教十方丛林最高领导者称谓,亦可称“住持”。方丈是受过三坛大戒,接过律师传“法”,戒行精严,德高望重,受全体道众拥戴而选的道士。

  监院:亦称“当家”、“住持”。由常住道众公选,为道教丛林中总管内外一切事务者。当监院大任者,必须才全智足,通道明德,仁义谦恭,宽宏大量,弱己卫众,柔和善良,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备。

  知客:负责接待参访及迎送宾客,《三乘集要》记载:“知客应答高明言语,接待十方宾朋,须以深知事务,通达人情,乃可任也。

  高功:指那些德高望重,精于斋醮科仪,善于踏罡步斗,沟通神人,代神宣教,祈福消灾,拔度幽魂,主持斋醮法会的道士,是经师的首领。

  道人:最初与方士同义,最早出现于《汉书·京房传》。道教创立后,道人一词曾专指道士。南北朝时代,则以道人专指沙门,而区别于道士。唐朝以后,又以道人泛指有道术之人,或指道士。

  道长:是当今教外人士对出家道士的尊称,而不是职称。

過澳門

各位道長:

七月二號下午過澳門做法事的道長們,必須帶備文武法衣,整齊道裝出席法會,衣履不整或不服從戒律者,一律請回家罷。

『天上沒有違規神仙、地下沒有無禮道士』

曾理清筆

九百年一遇特大洪災淹沒龍虎山嗣漢天師府

2010年6月19日下午5時30分,一場900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災突然向龍虎山上清鎮襲來。巨大的洪峰排山倒海般向瀘溪河下游撲去,上清鎮周圍包 括大上清宮、正一觀、兜率宮、東嶽宮等處,水位以每分鐘10公分的速度迅猛暴漲,不到40分鐘,洪水漫過上清街市,侵入天師府大院。整個嗣漢天師府三進院 落,除最高處玉皇殿和敕書閣之外,其餘所有殿堂、齋堂、辦公室全部彌漫於洪水之中,院內最深處水位達2米深,最淺處水位也達90公分以上。

此時,天師府管委會值勤人員被困洪水之中,他們來不及多想,迅速投入搶險工作之中。搶救出一部份重要財物,但因洪水來勢兇猛,刹那間沖到大門, 淹沒車輛和各種辦公設備、殿堂設施全部被在水中。據初步統計,“六一九”特大洪災給龍虎山嗣漢天師府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達人民幣1400萬元,所幸並未 出現人員傷亡事故。

“六一九”特大洪災還沖毀了位於正一觀旁邊的九曲洲大橋,隔斷了正一觀與外面的一切聯繫,素有“仙靈都會”的大上清宮也出現了大面積的山體滑坡 和地面踏陷,目前經濟損失尚無法故統計。

根據歷史資料記載及本地村民回憶,今年“六一九”特大洪災是嗣漢天師府那座900周年以來最大的一次,也是整個龍虎山景區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洪災。

圖文資料 

詳見 http://www.lhsdj.org/html/daoxiedongtai/20100622/228.html

龍虎山道教協會辦公室 熊雄

地址:江西省鷹潭市上清鎮嗣漢天師府內

郵編:335005

電話:0701-6638031

傳真:0701-6638031

官方網站:http://lhsdj.org

近期留言
彙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