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情
理性日以澇 獸性日以章 戾氣四瀰漫
人間盡虎狼 行仁當踐義 攘霸應尊王
今雖時勢易 仍足正己綱 奈何桂朱後 真理頓晦藏 遍地群魔舞 人心頓多自 喧呶競簝叫 舉世感性惶 太息西風漸 魚目殿殿歛靈光 嗟彼革新者 失本惟崇洋 數曲竟忘裡 流毒難以量 大力挽狂瀾 衛道資屏障 如能虛博愛 和平可在望 願隨諸君子 努力作前船 對景莫認境 覺來無所知 知來心愈困 堪笑塵世中 不知夢是夢 心醒不見世 可見著境者 皆在夢中
觉悟的重要:认识你自己——“我”是谁?
觉悟的重要:认识你自己——“我”是谁?
作者:“5分钟”顿悟禅法大德吴铁夫
http://www.zero.org.cn/wutiefu/
在冰中央,
在水中央,
在我中央,
一盏灯儿,闪烁月光!
——题记
追求真理是人类的渴望与本能。
老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等等,他们之前或之后都有无数的先哲们在追求真理,追求一个被称为终极真理的真理。
那么,这些先哲们追求的所谓终极真理到底是什么?
最深的往往是最浅的,最浅的往往又是最深的。这个终极真理就是——“我是谁?”!
“我是谁?”,猛然一听,似乎这是一个荒谬而又可笑的问题,一个人活着,难道连自己都不认识吗?是的,很少有人认识。
“我是谁?”这是人类最为艰难和困惑的一个科学命题,是人类的千古之谜,也是人类的千古之问。
我是我生命的主人吗?
如果是,我能主宰自己的生死吗?
如果不是,主宰我生死的又是谁?
谁让人成为人?谁让我成为我?我究竟是谁?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说:“人生百年,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
而得了解之。”被尊为道教三清之一的老子说:“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儒家的代表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伟人毛泽东也曾在诗中写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关于生命、宇宙的真相,谁又没有想过、问过呢?只是大多数人没有深究,而是选择了回避。
古希腊阿波罗神庙中就曾镌刻着这么一道神谕:“认识你自己”。法国思想家蒙田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
一个不认识“我”的人,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的事业多么成功,无论他的资产多么丰厚,无论他的身体多么健康,无论他的人生多么安逸、“幸福”,他依然是一个极其可悲、可怜的人,说穿了,不过是一只没有“头”的苍蝇,一个被“无明”牵引的行尸走肉。
以智慧与财富著称于世的一代帝王所罗门就曾发出这样的慨叹:“人不能强于兽,都是虚空。谁知道人的灵是往上升、兽的魂是下入地呢?”
清朝顺治皇帝也说出同理的话:“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人的痛苦与挣扎来自内心的浮躁,内心的浮躁来自人自我的迷失。迷失自我的人,由于不认识自己,他们的心就不能从“道”出发,只能被现象所牵引,现象在不停地变化,他们的心也跟着在不停地变化,“树欲静而风不止”。
迷失自我的人,无法享受到内在生命的逍遥与安宁,只好靠外在的物质和虚名来满足里面的空虚,并以此来定义成功与自我价值,以及人生的意义。表面上他们自私,实际上他们并不懂得什么是自、什么是私,名利成为了他们的生命,他们活着完全是活给别人看的,即敏感又脆弱,是外强中干的纸老虎,“好像粉饰的坟墓,外面好看,里面却装满了死人的骨头”。
名利导致了人们对物质的过分依赖与追求,导致了人们对大自然无止境的贪婪索取与破坏,其结果只能是自掘坟墓。
人类不和谐,社会不和谐,家庭不和谐,人自身不和谐,人欲横流与贪污腐败,这些所有的根本都在于人迷失了自我,为了证明“我”存在的价值,他们身不由己、欲罢不能地追求名利,就像吸食了毒品一样,最终死在无明的黑暗里。
迷失自我的人就是以“小我”为中心的人。当一个人以“小我”为中心看待自己及周遭一切的时候,他与环境、与自我之间是割裂的,这种割裂的体现就是矛盾——“我”与“对象”的矛盾,“我”与自己的矛盾。当人生活在矛盾中,就会形成思想与情感高低起伏的落差,这种落差导致的结果就是烦恼,人生烦恼,烦恼人生。
以“小我”为视角看待外在的一切,就是以点看待面,“点”在“面”的包围下,就会表现出孤独与压迫,颠倒、妄想、执着,人生没有归属感,内心无法安宁,只能跟着感觉走,成为欲望的奴仆,美其名曰“顺其自然”。
那么,一个觉悟的人,一个认识自我的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会过一个怎样的人生呢?
所谓认识自我,就是觉悟生命、宇宙的本源,就是悟道,就是明心见性;就是从“小我”认识“大我”,从“假我”认识“真我”,从“有我”认识“无我”;就是从无常认识常,从有限认识无限,从变化认识永恒,从生死认识“涅槃”,从现象认识本质;“君子当悟本,本立而道生”。所谓的大彻大悟并非人们想象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是对生命、宇宙本体的认知与把握;大彻大悟非但不是神通广大,反而是大智若愚。
觉悟就是放下,放下对“小我”的执着;觉悟就是拿得起,以无相为宗,舍“我”(大我)其谁,“治大国若烹小鲜”。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开悟的人会拥有一种无比广阔的胸怀,也正是这种广阔的胸怀才是人生幸福的根本,他不仅能包容别人,更重要的是他能包容自己,这样他才能如是的安住在生命原本的光辉里,“无所住而生其心”。每个人不一定都能成为伟人,但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颗圣人的心,可以坦荡的、赤裸的、从容的,表达生命的真实与纯然。那是一个别开生面的世界,置身其中,既无现在,亦无过去,又无未来,但觉一片浩渺无边、广博宏伟之大域,“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
“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开悟的人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样,依然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就像大海一样,表面上汹涌澎湃,变化万端,但里面却是浑厚、宁静与无限的宽广。
开悟的人不会搞个人崇拜,搞个人崇拜的都是没有开悟的人。一个通达“无我”的人,一个觉悟到“万物与我为一”的人,一个认识了平等真相的人,怎么会又怎么可能搞个人崇拜呢?他只能树立道,树立整体,树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树立“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释迦牟尼曾如是说:“以色拜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来是什么?如来如去,不来不去——如来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性!如来是生,如去是灭,不来不去就是不生不灭,如来如去是现象,不生不灭是本质。如来是什么?如来就是道。
道是修出来的吗?道是本自具足、本来如是、自有永有、如如不动、独立不改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变,只能被认识,所以佛的本意是觉者,即悟道的人。自古以来,没有一个人是通过修行而悟道的,正如黄檗禅师所说:“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已来无次第佛”。 修行是一种境界,是变化的、是无常的、是有为法、是生灭法,是永无止境的,“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来立功课?”。 修行没有出期,觉悟只在一念,“万般神通皆小术,惟有觉悟是大道”。
不悟道,如何修道?修的是什么?不认识自己,如何修自己?修的是谁?道是究竟的、彻底的,本自圆满的,道是悟的不是修的。所谓先修行而后悟道,实际上是一种误导,是建立在“我执”上的“法执”。
谁在修?我是谁?这才是作为修行者首要解决的问题。觉悟为本,修行为末,本末不分是谓颠倒;觉悟为体,修行为用,体用一如,是谓自然。觉悟是解决“我是谁”,修行是解决有所作为。“为学日益”是磨砖成镜,“为道日损”是悟后修行;磨砖成镜是梦幻泡影,悟后修行是“守一、抱一”穿衣吃饭。不悟道而去修行,一生被妄想所缚,结果是“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悟道之后修行,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鹰击长空、鱼翔潜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开悟的人心不离身,身心合一,身在哪里心就在哪里,他的心定在生命的本真上,“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也只有身心合一的人,才能做到不为物喜不为己悲,宠辱不惊,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悲观,“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开悟前是“我在活着”,开悟后是“我看着我在活着”;开悟前是当局者迷,开悟后是旁观者清;开悟前是为成功而拼命,开悟后是“无事以取天下”;开悟前是以局部看局部、以现象看现象,开悟后是以整体看局部、以本质看现象;开悟前“我”在矛盾中生活,开悟后“我”在圆满中存在,“以道莅天下…抱一为天下式”。
开悟的人是真实的活在圆满里的人。圆满不是没有缺点,圆满不是“拍脑袋”,不是想当然,圆满是优点与缺点、对与错、善与恶、是与非的统一体,圆满是真实的,圆满是事实本身。再豪华的宫殿,也有卫生间和垃圾;再美丽的女人,也有口痰和屎尿;污泥能生出莲花也是好泥土,圆满的本身就是这样——“不垢也不净”。认识圆满就是觉悟,觉悟就是实事求是,就是对事物真相的认识与把握。当一个人不再妄想,以一颗圆满的心看待自己和一切的时候,他的心是平静的,在平静中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这就是佛行,就是顺天行道,就是道法自然,自然而然。
开悟的人会很自信,因为他找到了生命的根。所谓自信,就是对自我生命的本体认识与毫无疑惑的确信。自信不是给别人看的,自信不需要被证明,自信与外在无关,用禅宗六祖慧能的话就是:“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开悟的人就是点燃自己生命的人,这生命是光,自照照人,在光里没有黑暗,无论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他的思想都是正面的、积极的,他有无畏的勇气面对一切,没有牢骚,没有抱怨,他真实的活在每一个当下,“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何足奇”。
开悟人的胸中会有一种气,这种气叫做浩然正气,这种气来自生命,来自天地,来自浩荡乾坤,来自无边的宇宙,来自一颗念念归道的赤子之心。点回归面,部分回归整体,人回归地球,地球回归宇宙,“人”原本是这么大——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未生我时谁是我?
生我之时我是谁?
自导自演自观赏,
自来自去自如如。
http://www.zero.org.cn/wutiefu/
http://blog.sina.com.cn/wutiefu0
恭祝六壬仙師千秋聖誕
祖師誕是不是有人過教?
祖師寶誕
敬啟者:
農曆庚寅年六月廿二日六壬仙師寶誕,賀誕日期為六月廿一日星期日,賀誕弟子須留心日期提早了一天,是日有入門皈依法會,準八時迎神,不候。
曾理清示
“5”分钟顿悟《道德经》系列问答之一
吴铁夫“5”分钟顿悟《道德经》系列问答之一
http://www.zero.org.cn/wutiefu/
1、问:什么是顿悟?
答:顿悟就是指人在极短的时间内,觉悟生命、宇宙真相,了脱生死根本。在老子叫做悟道,在禅宗叫做明心见性,通俗讲叫做认识自己本来面目、大彻大悟。
2、问:如何顿悟《道德经》?
答: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读懂《道德经》,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发心出了问题。发心就是我们的愿望和目的。
只有我们的人生追求与老子的人生追求相一致的时候,《道德经》才会向我们敞开,这个时候,我们与老子心心相印、合二为一,“我”就是老子,老子就是“我”。
顿悟就发生在我们与老子心灵相互交汇,相互交融的那一瞬间。
3、问:老子的人生追求是什么?
答:在《道德经》第二十章的最后一句,老子表达了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追求:“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我唯独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把对生命、宇宙本源的探究看作是我生命的全部。
所以,在读《道德经》之前,我们首先要问自己:我读经的目的是什么?我要在《道德经》中找到或得到什么?我的目的是想达到,还是一定要达到?这个目的是不是我生命的需要?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认真”就是一心一意,就是心无旁骛,就是全力以赴,就像饿了要吃饭一样,成为你生命的需要,那是一种自发的、本能的渴望。只有这样,你所得到的将不再是知识,而是真知识。
4、请问铁夫老师,您是如何顿悟《道德经》的?
答:宇宙就像一面镜子,你的心里有什么,镜子里面就跳出来什么,《道德经》也是如此。我是带着一颗求道的心去看《道德经》的,道也因此展现在我面前,毫无保留,清晰明了。
我没有试图去解经,因此也就没有受到八十一章顺序的限制,我只带着一个问题,寻找一个答案:什么是生命、宇宙的本源?
以道为中心,我把《道德经》简化为三章,称为《道德经》的核心内容。第二十章为第一章,是老子本人的自我介绍;第二十五章为第二章,是《道德经》核心内容的核心,是老子的核心思想,即什么是道;第三章为第一章,是道在人身上的具体运用,即如何行道。
可以说,《道德经》的全部章节,都是以道为核心展开的。
5、那您认为,什么是道呢?
答:《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这里老子说的很清楚,道是“物”,是真实存在的。这里的“物”,南怀瑾老师解释为“有一个东西”,我表示赞同。这个“物”就是道,它即包含了物质,也包含了精神,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物”的本质叫做“独立不改”,这个“物”的外在表现叫做“周行而不怠”。
“独立不改”与“周行而不怠”并非两个,乃是一物也,就像冰之与水,变的是现象,不变的是本质。
6、有学者解释说“道是无”,请问铁夫老师,您怎么认为?
答:请您仔细阅读第二十五章,这里老子没有说“道是无”或“道是空”,恰恰相反,老子明确告诉我们,道是物,是真实的有,是自有而且永有的存在。
“有无相生”与“有生于无”说的都不是道的本体,而是道在现象上的变化,叫做“周行而不怠”,按照佛家的话就是“诸行无常”,是有与无、生与灭的循环往复。
7、您认为六祖慧能“本来无一物”的思想正确吗?
答:我认为不正确。“本来无一物”是典型的空观思想,否认现象的同时也否认了本体的存在。以这种观点出发,不仅万物的存在是虚幻的,就是禅宗所倡导的什么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也变得毫无意义。现象是空,本体是空,学佛是空,修行是空,还谈什么普度众生?还谈什么究竟解脱?一个“空”字不知打杀了多少人!
后来敦煌版六祖坛经问世,人们才发现,“本来无一物”竟不是六祖慧能说的,而是出自宋朝慧昕和尚的改写。六祖慧能原本写了两首禅诗,不仅没有丝毫的“空观”思想,而且表达了佛性与明镜,也就是万物的本质与现象都是真实的,是一而不是二。
在《坛经》中,六祖认为的“道”与老子的观点完全吻合:“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这里的“性”,指的就是老子的“独立不改”,这里的“相”,指的就是老子的“周行而不怠”,“性相如如”指的就是“有物混成”,本质与现象为一。禅宗初祖达摩更是在他的《血脉论》中明确指出,“性就是道”。
8、我看很多书中,都解释说,“道是规律”,您说“道是物”,请问物与规律是什么关系?
答:“道是物”不是我说的,是老子说的,当然我也这样说。大部分学者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找出处,找根据,把简单搞成复杂的,把浅显的搞成深奥的,他们硬是闭着眼睛不理老子已经给出的定义,非要把老子的“道”解释为道路的“道”,并把老子认识的“物”说成规律。似乎老子就没有资格搞一个自己的独创。
我们来看一下规律的定义: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
请您注意,规律是一种联系,它不是“物”,而是一种建立在“物”的基础上的联系,规律是“物”的规律,没有“物”就不会有“物”的规律。“物”与规律的关系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是体与用的关系。
老子在《道德经》中已经写的很清楚,“独立不改”是道的本体,“周行而不怠”就是道的规律。
“周行而不怠”的表现就是“有无相生”,“有无相生”就是道的规律。
9、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可谓家喻户晓,“道”真的不可以用语言来表述吗?
答:自从有“权威”把此章定为第一章后,几乎所有学者都被“定”住了,“道不远人人自远,经不迷人人自迷”。
什么是道,老子在第二十五章已经表达的十分清楚,结果历代的解经家们还是千篇一律地解释说:“道,能用言语表述的,就不是永恒的道”。
对于“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二个“道”字,大多都解释为“言说”之意,南怀瑾老师有自己的看法,他在《老子他说》中写到:
“有人解释《老子》第一章首句的第二个“道”字,便是一般所谓“常言道”的意思,也就是说话的意思。其实,这是不大合理的。因为把说话或话说用“道”字来代表,那是唐宋之间的口头语。如果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时隔几千年,口语完全与后世不同。那个时候表示说话的用字,都用“曰”字。假定我们要问,《老子》本书第一章首句中两个“道”字,应当作哪种解释才恰当?我只能说:只有亲见老子,来问个清楚。”
这里,南老师没有下结论,只是把老子的“道”又推给了老子,由此看出他老人家的诚实与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另外,“道”还是另外一个名字,老子把它称为“大”。我们可以把“道可道,非常道”,换成“大可大,非常大”,看看这个“大”还有“言说”的意思吗?
道原本至简至易,经学者们如此一解,于是乎,“道”成了玄学的代名词,障碍了不知多少真心求道的人。
10、那么,您如何解释“道可道,非常道”?
答:其实,《道德经》第一章,是应该放在第二十五章之后的,以老子在第二十五章对“道”的定义,来解释“道可道,非常道”,相信您会恍然大悟,一目了然的。
“道可道,非常道”中的第一个“道”字,指的是宇宙的本源,即老子没有命名前的“有物混成”,也就是“有一个东西”;第二个“道”字,指的是老子为这个“物”取的名字,“字之曰道”;第三个“道”字与第一个道字所指相同。
“道可道,非常道”的具体解释就是:宇宙本源之“物”,可以取名为“道”,但这个名字不是宇宙的本源,它只是这个本源之“物”的代号。
套用《金刚经》“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的句式来解释“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就是:“道非道,是名道。”
这里老子告诉我们的是名相与实物的关系。
老子担心我们不能领会,他接着解释:“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道”(宇宙本源之物)可以被命名,但名称不是“道”。
老子还是怕我们不能理解,他继续解释:“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思是:没有名字,“道”(指宇宙本源之物)是天地的开始;有了名字,“道”依然是万物的根本。这里的“无名”与“有名”是一,“天地”与“万物”是一,“始”与“母”,是一,“同出而异名”。
11、请问铁夫老师,人悟道以后,应当如何行道?
答:老子在第一章中这样告诉我们:“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里“常无欲”与“常有欲”的主语指的就是悟道的人。第一个“观”字指的是体验、觉察的意思,第二个“观”字指的是观看、欣赏的意思。这里的“其”指的就是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就是说,一个悟道的人会与道同体,经常的、不断的“观其妙”与“观其徼”,庄子称其为“逍遥游”。
12、请问,悟道一定要通过修行来获得吗?
答:道是本自具足、本来如是、自有永有、如如不动、独立不改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变,只能被认识,所以佛的本意是觉者,即悟道的人。
悟道与修行无关。自古以来,没有一个人是通过修行而悟道的,正如黄檗禅师所说:“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已来无次第佛”。 修行是一种境界,是变化的、是无常的、是有为法、是生灭法,是永无止境的,禅宗六祖慧能批评那些想通过修行悟道的人:“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来立功课?”。
不悟道,如何修道?修的是什么?不认识自己,如何修自己?修的是谁?所谓先修行而后悟道,实际上是一种误导,是建立在“我执”上的“法执”。
谁在修?我是谁?这才是作为修行者首要解决的问题。觉悟为本,修行为末,本末不分是谓颠倒;觉悟为体,修行为用,体用一如,是谓自然。觉悟是解决“我是谁”,修行是解决有所作为。“为学日益”是磨砖成镜,“为道日损”是悟后修行;磨砖成镜是梦幻泡影,悟后修行是“守一、抱一”穿衣吃饭。不悟道而去修行,一生被妄想所缚,结果是“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悟道之后修行,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鹰击长空、鱼翔潜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http://www.zero.org.cn/wutiefu/
近期留言